海水溶解氧,作为海洋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的参数,是维持海洋生物生存与繁衍的关键因素,其含量水平深刻影响着海洋生态的平衡与稳定。
海水中的溶解氧含量并非固定不变,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。从地域分布来看,大洋海水与近海及养殖海区存在显着差异。大洋海水溶氧的分布与近海及养殖海区有较大区别,大洋表层和近表层由于海空交换频繁,溶解氧一般处于饱和状态,再加上海水运动使混合充分,溶解氧分布较为均匀。在表层以下约50米的水层,因植物光合增氧,氧含量增加,有时会出现溶氧最大值,其饱和度可达125%左右,特别是在浮游植物大量繁殖的季节更为明显。
而近海及养殖海区多为与大洋水交换差的内海、港湾等区域,水质状况与大洋海水差异较大。这些海区水深度小,水质肥沃,浮游生物繁茂,溶解氧含量主要与生物活动有关。例如,在夏季,日出后浮游植物光合增氧作用随光照增强而逐渐增强,溶解氧含量逐渐增高,下午某一时间光合层中溶解氧含量达到最大值,某些光合作用强烈的海区溶解氧饱和度可高达150% - 200%。
就具体数值而言,海水水质标准有4类,Ⅰ类海水溶解氧含量为6mg/L,Ⅱ类为5mg/L,Ⅲ类为4mg/L。正常海水溶解氧含量一般在6 - 9mg/L,但不同海域、不同季节和不同水层会有所波动。如东海区海洋环境公报显示,表层海水中溶解氧含量范围为2.94毫克/升 - 17.80毫克/升,底层范围为0.22毫克/升 - 9.02毫克/升。

海水溶解氧的含量对海洋生物的生长、繁殖和分布有着直接且重要的影响。当溶解氧含量过低时,会导致海洋生物大量死亡,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。因此,深入研究其变化规律,对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、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具有重要意义。